郭达平 官方网站

http://guodaping.zxart.cn/

郭达平

郭达平

粉丝:80871

作品总数:0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郭达平,侗族,字若驹,1954年8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1985年至今任教于贵州师范大学。曾担任艺术系副主任,美术系主任,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第九届贵州省政协委员。2004年受...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

国 画:元/平尺

匾额题字: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宏大叙事与诗性表达


那日,在未来方舟河边写生,看郭达平先生现场风景写生,十分过瘾,佩服其绘画写生功力。在明晃晃的太阳下,遮着阳光欣赏了他手机里数十幅风景作品,更是连连叫好。今晨,看到郭达平先生高清的风景作品照片,心中更是喜爱,画作中一股的文人诗性情怀在闪现,虽然是在书房,可却有种置身清泉边上品佳茗的快感,沁人心脾。看过之后,心中泛起涟漪,有些思考,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感想。


在我们通篇读史时,或读与史同时期的诗词,那么我们不难发现,历史的宏大叙事要么客观,要么是因历代统治阶层的压力,修史之人对历史有过修饰,这是一种写作压力来源第三者的写作形式,而诗词却不然,诗词可以抒发文人的内心,是对心灵体会的记录,是用直面心灵的真诚去记载历史和个人的变化,文人在诗词写作的状态,大都是独出机杼,情感的抒发无刻意谄媚他人之意,情之所至,秉笔直书,这种在特点历史环境下的真实性情感表达,往往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当然历史上那些以堆砌词藻为乐的做作诗词除外。诗词写作是中国几千年来文人的一个传统,诗词的文化历史价值不容小觑,在学界许多学者把古典诗词看成是诗史,陈寅恪就开创了一个“以诗证史”的研究方向,并被学术界接受。所以在宏大的历史中,不从常规的宏大的历史叙事去介入,相反是从真性情的诗词诗性表达去入手,这更容易把住历史鲜活的脉搏。而以此种眼光与心境去观赏郭达平的风景油画,他无疑属于后者——诗性表达,是文人的,是诗性的,从文化与艺术的角度来说,无疑是可贵的。


从画面来看,郭达平的绘画在油画语言运用与掌控中,具备西方经典油画风景的品质,画面情境的表达无疑是东方的,抒情性自然流露,意象的构成是诗情画意的。有夕照的秋林、残霞落日中的泊舟,有云雾缭绕的孤峰,有幽静的空谷与山塘,斜阳下的残荷等等,画面是充满柔情逸趣的婉约风格,他以美的油画语言加以自然渗透的中国笔墨韵味、以常见的景在胸中加以诗性化处理成美的形象、构筑成美的意境。用这是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手法展现出体会自然美与品味生活美的画面。


郭达平最重要的探索在于从对自然景物的再现描摹转变为文人诗性的心象呈现,这是难能可贵的。中国油画风景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数代油画家在对其进行民族化的发展之路的探索,在对西方美术史的风景画派的继承与发展的进程中,中国风景油画有了好的发展。但在如何就秉承西方经典,在油画材料风景绘画表达语境中去重述中国绘画精神,这依旧是区别中国油画风景画家的水平与品格的重要准则。无疑,在观看郭达平的油画风景,他做到了秉承西方风景油画的精髓过程中重塑了诗性的中国绘画精神。在此需要重点提出的是,“心象”、“诗性”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传统中国画以“自然”、“山水”表达主题,纵观历代名画来看,画家们尤其喜爱追求心象、诗性的表达。《周易•系辞》有“立象以尽意”之说,郭达平将西方油画体系中的绘画语言技巧与中国画“观照自然”的方式、中国诗学“意象意境”的与精神相融合,在“中国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郭达平的油画风景做了有益的探索。


在王夫之的美学体系中,审美意象是“诗”的本体,是“情”与“景”的内在统一,“景与情合,情以景生”。郭达平这些具有文人诗性的风景油画,是在对自然景物表达中的一种升华式的契合。正是因为其诗歌美学的注入,其绘画有了文人风骨的诗性表达。所以有了文章开篇笔者观赏其画如临清泉边品佳茗的妙境。


画家的审美发生是个体的,独特的,但也脱离不了历史时空、地域等环境,在面对现实美的“天地自然之文章”,是选择宏大叙事还是诗性表达?这都没错,美术除了审美,还有社会功能。但如果在艺术创作中面对天地之景,身边之物,从“至理实事”中”妙悟”出生命个体审美感受,从而创作出独特的审美意象(艺术境界),从这点出发选着诗性表达的艺术创作会更胜一筹。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作为中国本土的画家,诗性表达是我们的优势,郭达平绘画用诗性表达的审美观照,遵从心中的审美理想,在日常的风景中,用油画风景的方式表达出流逝的时光、对过往淡淡的心绪的体悟。郭达平对油画风景的创作认识是自觉的、是主动把握与思考的,所以,他的油画风景探索是对中国绘画精神重塑与思想深度扩展的学术研究道路的延伸。

 

廖江华

2015年9月18日于龙塘